什么是房颤?了解心房颤动的症状和原因

心房颤动(也称为AFib或AF)是最常见的不规则心律形式。这种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许多并发症,如血栓或心力衰竭。了解更多关于AFib的症状、风险因素,以及如何通过早期ECG检测更好地管理这种情况。

什么是房颤?了解心房颤动的症状和原因 Image

💡 简而言之:

  • AFib(心房颤动)是最常见的心律不齐类型,其中混乱的电信号导致心跳不均匀且通常较快。这会影响有效的血液流动,并增加中风、心力衰竭和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。
  • 许多人没有感觉到症状——房颤可能是无声的。其他人可能会感到心悸、呼吸急促、疲劳、低血压或晕厥。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(65岁以上的人中约有9%),高血压、瓣膜性心脏病、甲状腺疾病、肥胖、慢性肺病和过量饮酒也会增加风险。
  • ECG是诊断所需的,因为房颤通常是间歇性的。治疗旨在通过抗凝剂、心脏复律、消融或节律控制药物恢复节律并防止血栓或中风。为了早期检测和监测,像Withings ScanWatch这样的设备——具有医疗级ECG认证——可以在长时间佩戴时识别房颤发作。

心房颤动是什么?

心房颤动(AFib)是心脏电活动的异常。通常,心脏根据电信号有规律地收缩和放松以泵送血液。这些信号从右心房的窦房结开始。

心房颤动时,电信号在两个心房中无序且分散。

因此,心脏跳动过快且不规则,血液无法有效泵送,可能导致全身血流和氧气减少。

AFib发作的不同类型

心脏病专家定义根据持续时间和频率的3种房颤发作形式:

阵发性房颤

在这第一次和突然的发作中,房颤来来去去,并自行停止。

持续性房颤

在第二阶段,房颤进展。它持续超过一周,并可能变得永久。

永久性房颤

长期持续性房颤,在第三个也是最严重的阶段,房颤会进展到心脏的正常节律无法恢复的程度。

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数据,40岁及以上的人中有四分之一可能会患上房颤。

Source: escardio.org

AFib及其症状

心房颤动往往是无症状。在其阵发性早期阶段,心房颤动更难检测,因为它可能在无法诊断的短暂发作中出现。然而,常见症状包括:

• 心悸

• 呼吸急促

• 低血压

• 头晕

• 疲劳或缺乏精力

在大多数情况下,人们不会出现这些症状,房颤可能会未被治疗。医生可能在检测其他疾病时发现它。

心房颤动的风险因素有哪些?

许多人因不明原因发展成房颤。然而,重要的是要考虑以下风险因素:

高龄

心房颤动影响到美国年轻人口的百分之二,但对于65岁及以上的人群,这一比例上升到百分之九。 来源:循环

高血压

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, 已经患有高血压的人更容易患上房颤。

心脏瓣膜疾病

也称为VHD, 它们影响心脏瓣膜调节血流的功能,并与房颤独立相关。

甲状腺疾病

甲状腺功能失调会扰乱激素的产生。这可能导致心房颤动。

来源:循环

肥胖

超重会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。《临床电生理学杂志》指出,“BMI的逐步增加与房颤的显著过度风险相关。”

肺部疾病

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可能与心房颤动独立相关。

来源:国际心脏病学杂志

你怎么知道自己有睡眠呼吸暂停症

你怎么知道自己有睡眠呼吸暂停症

了解 Withings...

健康的身体成分:它是什么以及如何改善

健康的身体成分:它是什么以及如何改善

什么是身体成分?了解如何测量它,什么定义了健康的身体成分,以及改善脂肪、肌肉和水分平衡的建议�...

执行心电图

执行心电图

发现我们ScanWatch系列中的心电图功能

AFib可能导致的并发症有哪些?

AFib与1.5到1.9倍的死亡风险相关,在调整了与AF相关的既存心血管疾病后。

来源: Framingham心脏研究,循环

中风

当心脏收缩过快或不均匀时,无法完全将血液从心房中挤出,导致血栓形成。血栓可能会被泵出心脏,进入大脑,并阻塞大脑动脉的血液供应。这通常被称为中风。

心力衰竭

AFib可能导致心脏跳动过快,以至于无法充满足够的血液来泵送到全身。

认知能力下降

心房颤动也与认知能力下降有关。 来源: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

如何检测房颤

唯一的方法是高效诊断房颤的方法是记录心电图(ECG). 这种无痛且无创的测试可以记录您的心脏电活动。

然而,由于早期的房颤发作是暂时的,房颤的迹象可能不会在医生就诊时被记录下来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ScanWatch系列可以提供帮助,因为您只需佩戴它即可检测到房颤。

如何治疗房颤?

治疗房颤的目标是重置心脏节律并预防血栓,以降低中风风险。为了控制心律,医生可能会使用诸如血液稀释剂之类的药物,进行电击,或切除导致心房颤动的心脏组织。

根据房颤的情况和类型,心脏病专家将制定治疗房颤患者的最佳策略。然而,患者患有房颤的时间越长,医生恢复正常心律的可能性就越小。

发现我们的产品以检测房颤:

Withings | Pierre Escourrou